中醫之路六十年見證 (下) 劉敏如 / 李興培
(四) 我國獨樹一幟的醫藥衛生模式是我國醫藥衛生事業最本質的成就
模式是人們在對某事物的認知中概括出的一種基本樣式,在此基礎上衍生出一種新認知,形成了新樣式,這就是認識的進步、事物的發展。我國獨樹一幟的、符合國情的中西醫並存、共同發展的醫藥衛生模式,正體現了我國醫藥衛生事業的進步和發展。自1950年“團結中西醫”為我國衛生工作的四大方針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規定“發展現代醫藥和我國傳統醫藥”。“要把中醫和西醫擺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列為新時期我國衛生工作五大方針之一。中西醫並存、並重、共同發展是我國獨樹一幟的符合國情的醫藥衛生事業特色,我國存在的中醫西醫兩種主體醫藥發揮兩種醫藥優勢,保障了從四億多人口發展到今天十三億人口的健康。儘管我國經濟還不夠發達,但六十年來沒有出現過大的瘟疫,這幾年世界不少地方發生非典流感、甲型流感等災情,所謂先進大國亦難控制,在我國卻控制在局部未引起大流行;特別在嚴重震災、水災、火災、泥石流重大災害後,大力組織中西醫人員採用中西醫防疫措施,至今未出現大災後大疫情,比之他國救災防治傷病措施更為效實,這充分證實我國特色醫藥資源在衛生事業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也說明瞭我國醫藥衛生事業的科學性、大眾性〔覆蓋面大〕和優勢,儘管還需與時俱進不斷改革發展,我們仍應為之自豪。
十分令人振奮的是國務院總理溫家寶2009年3月5日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特別強調發揮中醫藥和民族醫藥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緊接著又頒發了兩個重要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中發〔2009〕6號〔200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扶持和促進中醫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22號〔2009年4月21日〕,(以下簡稱兩個“意見”),對深化我國醫藥衛生體制的改作了全面佈署,“立足國情,建立我國特色醫藥衛生體制〞是堅持中西醫並重、扶持和發展中醫藥事業的前提,也是國家扶持和促進中醫事業發展的根本性指示,兩個重要文件明確指出要“堅持立足國情,建立中國特色醫藥衛生體制”,要“扶持和促進中醫事業發展”,為保障國情衛生事業的持續發展、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公用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藥品供應保障體系,形成四位一體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了全面的佈署。四大體系的相輔相成、配套建設、協調發展,是目前醫藥衛生界最為重大、最為緊迫的工作。“兩個《意見》”是惠及全民的大事,必須深刻領會、全面落實。
國務院 “關於扶持和促進中醫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長期以來,中醫藥和西醫藥互相補充、協調發展,共同擔負著維護和增進人民健康的工作,這是我國醫藥衛生事業的重要特徵和顯著優勢。中醫藥臨床療效確切、預防保健作用獨特、治療方式靈活、費用比對低廉,特別是隨著健康觀念變化和醫學型態轉變,中醫藥越來越察看出獨特優勢”。“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對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準、弘揚中華文化、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鮮明地提出”堅持立足國情,建立中國特色醫藥衛生體制”,明確地對我國醫藥衛生體製作了本質性的定性、定位,中醫藥事業是體現我國衛生事業特色的不可分割、不可取代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發展中醫藥的重要性還不僅在於中醫藥的本身,更重要的意義是為了發展我國整個具有特色的衛生事業的需要,這是無可動搖的發展理念。事實證明,中西醫並存共同發展提高了疾病的防治,已為世界所矚目:緣於多種因素導致疾病譜變化,醫學序貫由往昔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會一環境醫學模式轉換,向生物一心理一平衡一社會一環境一宇宙醫學模式的更高層次迅速轉變,亞健康、文明病和心身病人群激增,而現代醫學乏於良策;人們響往高品位生活,普遍追求養生防病和延年益壽,是擺在人類面前的嚴肅課題,全新健康理念,而這些正是中醫之優勢。
溯及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醫學發展較快,治好許多現代醫學頗感掣肘的急難病症,震動了國際醫學界。1971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先遣人員、《紐約時報》資深記者詹姆斯A 雷斯頓在北京突發闌尾炎,急行手術後腸脹氣但苦無理想藥物,經針灸不到半小時滿腹脹痛消除。尼克森訪華期間,在黑格將軍陪同下,親睹針刺麻醉下成功施行外科大手術奇跡。他們無不驚歎中國對中醫的尊重、繼承和發揚,回國後撰文、講演推崇備至,導致新一波世界性“中醫熱”、“針灸熱”不斷興起。受非洲和中東40國籲請,我國派出42個援外醫療隊,為所在國人民治病;迄今全球每年以中醫、針灸和推拿等治病者,佔世界130多個國家總人口的1/3以上,海外華人的70%。改革開放以來,國外患者來華找中醫治病者越來越多,中醫上乘療效口碑載道,中外學術交流日趨頻密,人員交流(中醫出國講學、會診,國外來華學習者)絡繹於途。尤其應提到的是,我國三位在美歐為中醫做貢獻,為祖國爭光的開拓者。旅美中醫針灸專家田小明教授,20 多年來手拈小小銀針,為數萬美國人驅除疑難病症,創造了許多醫學奇跡。在他的病人中有國會參眾兩院議員及白宮部長以上高官20餘人,社會名流(包括美國醫生本人)極多,對針灸的良好療效讚不絕口;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副院長凱珀爾等官員目睹田氏用針灸治療疑難病症的神奇療效,先後把數以百計的病人推薦給他。參議員迪康西尼患頸部神經炎,疼痛到無法低頭和簽字,經華盛頓特區著名西醫治療久不見效後,慕名找到田小明,僅僅15次針灸就使他神奇康復。迪氏激動地在國會將自已的親身經歷向克林頓總統報告,他不僅讚揚中醫針灸的療效和田小明的精湛醫術,還特別指出中醫針灸在美國國家醫療保健改革中的重要地位。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和藥監局開會肯定針灸療效和地位,美國保險公司把針灸破天荒地納入醫療保險體系,老百姓針灸像看西醫一樣享受保險埋單待遇。2001年12月7日克林頓總統曾向田氏頒發委任狀,任命他為白宮補充和交替醫學政策委員會委員。張緒通(1932-)博士,美國道學會會長、美國明道大學校長、美管華裔知名學者和名醫,出身名門和名醫世家,早年留學美國、日本,獲西醫內科、哲學、法學三個學位的博士,是學貫中西的知名學者。他在世界巨集揚道學及道學文化的同時,竭誠宣傳中醫中藥,他認為中醫學是中國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積累,有著的豐富的知識、理論、實踐和經驗。它也是伴隨和維護中華民族成長很完整和成熟的科技,是世界既科學又哲學的另一種獨立不改、周行不殆的醫學體系。”中藥的製作是“既科學又不違背自然,適應性超強,不破壞原生命結構,特等的智慧和辨證方法論的結晶。它既是治療的,又是預防的”。中醫學“更是中華民族本土科技僅存的碩果,它代表著中國的國魂和中華文化的光輝。”他曾把《針灸全書》翻譯成英語,把針灸介紹到美歐,為美國政府承認針灸奠定了理論基礎。在美遇疑難病症,嘗用祖上獨到經驗治療獲效甚佳,頗獲患者和同行的好評。1988獲雷根總統頒榮譽獎,並受聘為總統府諮議。
澳大利亞華裔中醫師林子強等人,靠自已治病的卓越療效,最終說服了澳大利亞政府於2000年為中醫藥立法,正式承認中醫藥,在歐美產生了巨大影響。2009年12月4日由他負責籌備的第六屆世界傳統中醫藥大會在墨爾本成功地召開,一位曾在WHO工作過的參會者幽默地說:“中國的鄧小平說不管白貓黑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很經典。我說無論中醫西醫能治好病就是好醫生。”言簡意駭地駁斥了不久前“科學主義”掀起的反中醫潮。田、張、林三氏以他們的淵博學識和豐富經驗,宣傳和擴大了中醫影響,當之無愧地成為在國際上為中醫藥鼓呼的號手,中美、中澳的文化使者。“截止2005年底,我國中醫藥已傳播和提供醫療保健服務至世界130多個國家和地區,受到當地人民青睞。我國與覆蓋五大洲的美、英、法、俄、德、加等90餘個國家和地區,簽訂含中醫藥條款的衛生合作協定,政府間在中醫立法、教育、醫療、科研等方面交流合作日益密切。僅近5年來,共與42個國家和地區及WHO開展274項合作專案,年均增長率超過30%,醫療、科研合作病種有SARS、愛滋病、腫瘤、血液病、糖尿病和哮喘等。我國中藥、中成藥出口,5年來呈逐年上升趨勢。來華學習中醫藥的留學生人數一直居自然科學中留學生首位,僅北京中醫藥大學在校留學本科生達1027人。粗略統計,從1987年-2005年,中國為130多個國家和地區培養中醫藥人才54700名,僅3國際針灸培訓中心培養36000餘名針灸人才,這些人才包括專科、本科、碩士、博士和進修生。世界130多個國家的中醫醫療機構有5萬多家,針灸醫師10萬餘人,註冊中醫師2萬餘名。
各種大小規模的中醫藥國際學術交流頻繁,僅以2005年9月25 日由科技部、衛生部、農業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藥監局、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在成都市共同召開的“第二屆中醫藥現代化國際科技會”為例,吸引43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共3000餘名代表出席,可謂盛況空前。世界“中醫熱”已形成不可逆轉喜人態勢!由頗富盛名的世界頂級醫療衛生管理專家主持、世界一些優秀醫學專家組成的世界衛生組織(WHO),是主持、管理和協調全世界醫療衛生工作的最高權威組織機構。經過多年與中國真誠合作開展工作和調查研究,對中醫藥抱肯定嘉許的態度。WHO在亞洲設有13個傳統醫藥合作中心,其中7個設在中國;其在2003年制定的《全球傳統醫學發展戰略》中特別強調中藥、針灸在人類保健中的重要作用,同年對我國以中醫藥撲滅SARS 療效極為肯定。傳統醫學作為在全球醫療體系中一種非常有價值的研究領域,一直為WHO所認可。
2007年10月16日由WHO和中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召開新聞發佈會,WHO西太平洋區傳統醫學官員崔昇勳通報中醫藥標準化工作研究進展情況:通過中、韓、日、英、澳門等國家和地區專家4年來持續努力,完成了WHO傳統醫學術語國際標準的制定任務。該標準包括總類、基礎理論、診斷學、臨床各科、治療學、針灸(學)、藥物治療、傳統醫學典籍等8大類,3543個詞條。此為WHO首次推出此類統一標準,旨在使世界各國有所遵循。這是根據醫、教、研和國際交流的迫切需要,自2004年以中國中醫科學院專家為主,多個國家和地區專家參與起草《中醫藥名詞術語國際標準》,經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與WHO共同進行協調,相信經過實踐和不斷完善,將成為傳統醫學術語的國際標准,能為之有所依循。
世衛組織和中國國家五部委(科技部、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藥監局、
國家知識產權局)聯合舉辦的“中醫藥國際科技合作大會”,2007年11月28日在北京隆重開幕,這是迄今為止最高規格的中醫藥科技合作的國際性會議,旨在增進國際社會對中醫藥的瞭解,提高中醫藥的研發水準,弘揚中醫藥文化,加快中醫藥國際化和現代化進程。來自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政府官員、專家學者、企業代表近500人參加了會議。12位各國部長或副部長官員介紹了各自國家的國際醫藥科技合作政策和現狀,34名專家學者分別就中醫藥和傳統醫藥的研究現狀和進展、中醫藥的臨床與應用、中醫藥的國際合作與挑戰、中醫藥的知識產權保護與分享、資訊平台建設等議題作主題發言。與會代表還對推進適合中醫藥國際合作的政策法規和建立標準體系、建立中醫藥國際科技合作的長效合作機制、開展“計劃”專家委員會籌委會的工作等主要議題進行了廣泛交流與討論,大會通過了《中醫藥國際科技合作北京宣言》。由我國專業人士主導、總部設在北京的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成立4年來團體會員所在國家和地區從37個發展至55個,增加47%。在中、美、歐、澳大利亞、以色列和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相關專家參予下,主持規範中醫藥常用名詞術語英譯標準;國際傳統醫藥大會在中、法、加拿大和新加坡次第各召開一屆共四屆;各專業委員會召開40次學術會議,收到學術論文2950篇,有100個國家和地區的7850名代表出席,通過交流,促進了國際中醫藥學科分化;創辦學術刊物3個;建立中、英文版“世中聯網”,已傳播資訊1.8萬條;“資訊服務網”介紹中醫藥機構23家,中醫藥專家3065名;成立由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多家中醫藥教育機構組成的“教育指導委員會”,舉辦了各種培訓班,編輯出版從業人員考試輔導用書28本,推動了醫藥人才培養、中醫藥進入各國醫療保健體系,造福世界各國人民。
如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世針聯”,成立20年來,對培養國際針灸人才,針灸進一步走向世界起到了重要作用,促進了中醫針灸學術在全球推廣,各國針灸醫師已達10萬餘人。在WHO主持下,在世界針聯專家參予下,以中國中醫科學院和中國針灸學會專家的方案為主,對針灸穴位國際統一標準化命名幾年前已告完成和頒行。“世針聯”致力於交流中醫針灸學術,每次學術會議參加者都相當踴躍,如2007 年10月20日在北京召開的慶祝“世針聯”成立20周年暨世界針灸學術大會,1300多位國內外針灸學者出席。緣何如此眾多的國家和地區及國際組織與我們開展中醫藥合作?緣何大量留學生來華學習中醫藥?可以斷言,都是奔著對多種疾病具有確切療效的我國獨有的中醫藥前來的。人們響往這些正是中醫之優勢,足見在科學文化領域,民族性精華的東西,才是世界性的,最具魅力和生命力。中醫命運歷盡坎坷,依然根深葉茂,道理在此。
放眼世界,各國每年用於傳統醫學的支出皆在顯著增加中,如馬來西亞為5億美元(西藥僅3億美元),美國27億美元,英國23億美元,加拿大24億美元,顯示傳統醫學對世界醫療型態所具有的研了究意義,也說明中醫藥可發展為重要的知識經濟產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特別在世界亞健康保健體系中有望發展為主流地位。近幾年世界名城如倫敦、巴黎、墨爾本、紐約等舉辦孔子學院傳承中華文化,其中多附有中醫學院。以上所及僅是部份資料收集,但足以證明符合我國國情的、獨樹一幟的醫藥衛生隨所體現出的優勢已日益受到世界關注。WHO駐華代表Dr.HenKBeKedam 說:中國將傳統醫學整合融入到中國醫療體系的做法,可以作為其他國家效仿的範本。更為著眼看國內:醫藥衛生政體、醫療、教育、科研、企業、外事等工作中,無不有中醫藥與共。
六十年來我國扶持和發展中醫藥所取得的世界矚目的成就,有力地證實了我國的中西醫並存、並重、共同發展的醫藥衛生方針,符合國情所體現的特色和成就,促進了我國衛生事業的發展。中醫中藥理論相依,臨床相隨。“中藥”原本相傳指“神農嘗百草”發現能治病的植物稱為“本草”,自西學東漸,西醫藥傳入中國後,“本草”始逐漸“約定俗成”地更名為“中藥”,以示與“西藥”之區分和界定。中藥的優勢和特色亦是世界獨一無二的。國際對其更為關注,但目前研究方法與標準多按西藥型態複製,失去特色而難顯藥效,中藥種類之多,要弄清每味中藥的成分,可能要經過幾代人的工作,按照中醫中藥的理論和實踐,經歷了幾千年來的人體服用,也應簡單概之中藥有效無毒,歷來中醫就認為“無毒不藥”。中藥主要為多種原生植物藥,部分為動物藥、礦物藥,毒性常可通過傳統炮製方法使之減毒增效,有的通過方劑的動態調整,藥物相互取長補短,副作用得以減小到安全,療效增強。儘管還需要不斷的進行現代化的研究,不少古代經典中藥複方應用二、三千年,成功救治數以幾十億人次計(世界醫學範疇中還沒有這麼樣的“大樣本”)。中醫因人因地因時因證論治,針對性極強,“藥隨證變”,不易產生抗藥性、耐藥性及二重感染(菌群交替症),按中醫藥特色研究取得的旗標性成果不乏多種。在基礎理論研究方面,本草巨著《中華本草》已編撰完成。新藥研製正進入中藥標準化科研,作為中國人,特別是從事醫藥衛生的人士,應該深刻認識“獨樹一幟的中國特色醫藥衛生事業”的特徵和優勢以及對醫學的貢獻,只有深化這一認識才會長自己的志氣,才能深刻領會為什麼必須扶持和發展中醫藥事業;才能認真貫徹落實中醫政策減少工作失誤。
中醫藥近六十年來的復興和發展是主流,來之不易,不容否定,應大力彰顯。我們要滿懷愛國熱情堅定不移地從國情出發,科學地走自己的醫藥衛生髮展道路,為中醫藥衛生事業的興起創造生存空間,獲得生存優勢,參與知識創造,逐漸通過現代轉換,參與全球化語言文化的對語和擴散,匯入世界知識網絡,轉化為時代的法寶,運用全球視野推進符合國情的醫藥衛生事業蓬勃發展。
但是,事物的發展總是曲折的,回顧“拯救中醫、復興中醫、振興中醫”我們已經吶喊了幾十年,國家也制定了種種政策法規來扶持中醫藥,來保護和發展中醫藥,卻總是不斷受到來至各方的干擾!這也是中醫發展歷程中的曲折和問題所在,特別是執行中醫政策仍有不少認識問題、方法問題和反映出的現象值得正視,否則將會影響政策落實的品質如:中醫工作中表現出的一些方式方法問題;一些有關中醫的基本問題,至今爭議不休或至今不甚明確,如關於中醫現代化、量化、可重複性、國際接軌和評論問題;“中西醫結合”問題;中醫特色等等,更有“ 科學主義”攻擊中醫不科學,反對中醫發展;“科學概念西化”的影響,“中醫西化”氾濫;“固步自封”自信不足對中醫學術發展的影響;中西醫同等對待、共同發展的認真落實等等問題(這此些問題涉及面寬,此文諒難展開討論),需要有明確的認識和對策。基本問題概念不清,現象不予糾正,干擾不排除,中醫政策難以全面落實,中醫難以得到應有的發展。因此,如何有效地保護中醫藥在傳承與發展中所取得的成就,使各項有關政策能更為落到實處,仍然是目前需要解決的大事。
中醫發展之路輝煌艱辛,回顧歷史,“中醫大國”千年輝煌、百年傷痛,六十年復興崛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至今,是中醫藥發展的輝煌時代。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國家能明確地將一門學科的發展提到國策高度,納入憲法保護,作為中華民族的子孫當引以為榮,牢記這個意義和價值。同時在我國,兩種不同理論體系的中醫西醫並存,構成了中國特色醫藥衛生體制,堅持中西醫並重,相互補充,協調發展,共同推進符合我國情的醫藥衛生及相關科研、教育、產業、文化全面發展。應該看到這是我國獨樹一幟的醫藥衛生模式,既符合國情又具有推向國際的深遠意義。鴉片戰爭失敗後,西方文化亦隨之浸入,“崇洋”思想猶然而生,“科學主義”首先攻擊“不科學的中醫”,以致中醫幾經處於被消滅的危境。由於歷史性的社會根源和現實性意識的偏見,潛在的“重西輕中”意識,以及醫學巿場競爭的利益傾軋,至今干擾著中醫藥事業未能得到應有的發展。正視中醫發展中的困惑,面對世界文化對話和挑戰,迎接“中醫大國”的崛起。中醫文化前景壯闊,但前途任重道遠!緊迫的前題是提高政策水平,防範工作導向失誤。
我們深感當前還須加強力度執行中醫政策;排除幹擾狠揭猛批“科學主義”的危害,掃清“西方科技獨霸”影響,糾正“中醫西化”;加強改革力度,納入國家戰略振興中醫事業;改革管理體制加快立法進、增加財政投入應對中醫建設急需、巨集揚中醫學術堅持特色創新、傾力人才培養辦好高等教育、創造和諧氛圍重用新老英才、突破中藥瓶頸保證用藥安全、“扶持”中醫完善補償機制、發揚愛國主義大力持續進行中醫文化宣傳,重建“中醫大國”風範,邁向世界醫林。
發展中醫事業的大好機遇向我們明確地昭告:中醫事業騰飛的第三個春天來到了!
筆者是中醫戰線的老兵,對中醫發展歷程雖有切身體驗,但由於水準有限,難以全面表達,謹此抒發我們對中醫藥事業的熱愛。為此,筆者暢懷而書《中醫之路六十年見證》大型著述,將六十年來我國中醫發展的成就、困惑和我們的建言集成二百餘萬字,獻給讀者以表對中醫事業的忠誠。本文僅借這次學術會之機,將本書主要內容作一簡介,以期同仁指正。
2012年11日11日於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