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常用檢查與推拿治療手法示範(圖輯)
1. 檢查方法
椎間孔擠壓試驗(亦稱叩頂試驗、壓頂試驗):
讓患者頭向患側傾斜,檢查者左手掌平放於患者頭頂部,右手握掌輕叩擊左手掌背側,如出現根性痛或麻木則為陽性。在神經根症狀較重者則雙手疊壓輕壓頭部即可出現疼痛、麻木表現或加劇。
椎間孔分離試驗:
對疑有根性症狀者,患者坐位,醫者雙手托住其頭部並向上牽引,如出現上肢疼痛麻木減輕者則為陽性。該試驗陽性,多表示該患者較適合作牽引治療。
患者坐位,頭偏向健側並略向健側旋轉,檢查者一手抵住耳後部,一手握住手腕向相反方向牽拉,如出現肢體麻木或放射痛即為陽性,表明有神經根型頸椎病的可能。
臂叢牽拉試驗
前屈旋頸試驗:
先讓患者頭頸部前屈,然後向左、右方向旋轉活動,如果頸椎出現疼痛即屬陽性。陽性結果一般提示頸椎小關節有病變。
旋頸試驗(又稱椎動脈扭曲試驗):
具體操作方法為,患者頭部略向後仰,作向左、向右旋頸動作,如出現眩暈等椎-基底動脈供血不全現象時,即為陽性。該試驗主要用於判定椎動脈狀態,有時可引起患者嘔吐或猝倒,故檢查者應密切觀察以防意外。
2. 治療手法
拔伸法:
固定關節或肢體的一端,牽拉另一端,應用對抗的力量使關節得到伸展,稱為拔伸法。
圖1所示為頸椎肘托拔伸法:受術者坐位,術者立於其後方,以一手扶於枕後部以固定助力,另一側上肢的肘彎部套住其下頦部,手掌則扶住對側頭頂以加強固定。兩手臂協同用力向上緩慢地拔伸1-2分鐘。若患者年事已高,或患者對手法有恐懼心理,可以採用較輕緩的頸椎拔伸手法(圖2),醫者以一手掌托患者下頦部,另一手托扶住枕骨部,雙手協同用力,緩慢向上拔伸10-20秒鐘。
注意:當手法結束時,不能突然放鬆,要緩慢放鬆,以免引起肌肉反跳性的肌緊張。
旋轉扳法/抻展法:
扳法是指使關節突然受力,做被動的旋轉或屈伸、展收等運動。
頸椎旋轉扳法亦稱頸椎旋轉定位扳法,受術者坐位,頸項部放鬆,術者站於其側後方。以一手拇指頂按住病變(偏歪)頸椎棘突旁,另一手托住對側下頦部,令其低頭,屈頸至拇指下感到棘突活動、關節間隙張開時,即保持這一前屈角度,再使其頸椎向另一側側屈,然後將頭部慢慢旋轉,當旋轉到有阻力(即病理活動度的極限處,亦稱“扳機點”)時略停頓一下,隨即用“巧力寸勁”(或稱“閃動力”)做一個有控制的增大幅度(約5-7°)的快速扳動,常可聽到“咯”的彈響聲,同時拇指下亦有棘突彈跳感。
臨診時絕不能追求響聲,所謂“到位有效”,即只要扳動方向正確、幅度到位,治療就會有效。
抻展法是指反復運用緩力扳動病態關節,使其因病理性約束力所致的“緊縮”狀態漸漸舒展、伸開,運動範圍不斷擴大直至運動功能完全恢復的一類被動運動手法,又可稱為緩扳法。
抻展法的施術要領:
其術式、起勢階段的動作結構與扳法基本相同。先將受術關節沿運動軸方向運動至病理活動的極限(即“扳機點”)後,患者往往會因疼痛的激惹,使受術關節產生保護性痙攣而對抗術手的扳動。此時,操縱手既不能繼續發力使受術關節強行越過此痙攣的阻力點,也不能退讓,而是要用力將受術關節停留在此疼痛點的位置上,並保持有輕微的使其繼續沿該運動軸方向運動趨勢的抻展力;同時囑患者不要緊張,意念與肢體放鬆,並作深呼吸配合,稍停片刻後,受術關節會產生鬆弛效應,痛勢亦有緩解。此時,操縱手再緩慢發力抻展關節,使其運動範圍再小幅度增大,如此反復數次,直到患者達到最大耐受程度,及時停止操作。
勾揉法:
患者仰臥位,醫者用食、中、無名指指腹勾揉頸項部(以中指為施力點,食指和無名指協同、保護),從大椎至風府(亦可從胸3至枕骨下緣),力度稍重。
在頸4、5節段,可以適當用力向上頂按(棘突旁或椎板處),並持續5-10秒鐘,反復操作3-5遍。該法對頸椎生理曲度的變直、反張,有一定的調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