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七後的香港中醫藥》 (上) 李甯漢教授
內容提要
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在基本法指引下,為香港中醫藥業發展開闢新天地!政府立法確認中醫的合法地位,三間大學均建立五年全日制中醫課程,培育正規中醫人才,有百多年歷史的東華醫院,新建立四間中醫門診部,推廣中醫治療,香港賽馬會更撥五億港元協助中藥科研……,但在發展過程中,出現配套不完善的情況,距離香港成為「國際中醫藥中心」的偉大理想,仍有一段距離,本文試回顧及展望之。
編者按:
李甯漢醫師為香港中國醫學研究所所長,香港中文大學中醫藥研究所名譽顧問及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榮譽教授,曾主編《香港中草藥》1至8輯。李醫師數十年來積極推動香港中醫藥發展,於2007年撰文〈九七後的香港中醫藥〉於大公報發表,結語中寄望政府成立中醫藥發展委員會,統籌策劃發展工作。委員會終於2013年成立,李醫師特題詩祝賀。
(一) 歷史背景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六章第一百三十八條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自行制定發展中西醫藥和促進醫療衛生服務的政策。社會團體和私人可依法提供各種醫療衛生服務。」
其關鍵地方是「發展中西醫藥」,因此,任何妨礙發展中西醫藥的措施,都是不符合基本法的!
1997年後首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董建華先生,在施政報告中,在「中醫中藥」特別提到:
「132、為保障公眾健康,我們計劃在下一個立法年度提交條例草案,設立法定架構,以評核和監管中醫師的執業水平、承認中醫師的專業資格,以及規管中藥的使用、製造和銷售。一套完善的規管系統,會為中醫和中藥在香港醫療體系內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我深信香港具備足夠條件,能夠逐漸成為一個國際中醫中藥中心,在中藥的生產、貿易、研究、資訊和中醫人才培訓方面都取得成就.使這種醫療方法得到進一步發展和推廣。」
報告第138條還提到「香港人也很長壽,男性平均壽命是七十六歲,女性是八十二歲。」根據最新資料:香港男性平均壽命是79歲,女性是85歲,位居全球第二位!希望中西醫合作,使港人更長壽。
1998年的行政長官施政報告中亦有涉及中醫藥的內容:
35、在去年的《施政報告》中,我表示確信香港有足夠條件成為國際中醫藥中心。通過應用創新科技,中醫藥可以成為另一個促進本港經濟增長的行業,並可提高香港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
36、為了設立規管架構,以確認中醫師的專業地位,以及監管中藥的使用、銷售和生產,政府會在一九九九年向立法會提交《中醫藥條例草案》,並將在二○○○年實施中醫師註冊制度。為了推動中藥行業不斷革新和發展,我們去年曾向大學提供資助,以開展數項研究計劃。我們會着手研究是否成立中醫藥科研中心,集中進行有關應用方面的研究。這會有助鞏固我們的科技基礎,促進中藥商品化。
在2005年10月行政長官曾蔭權施政報告中,其中醫療衛生部分中也提到:
「67、我們必須完善可長遠持續發展的醫療體系:健康與醫療發展諮詢委員會已經開始研究和分析各種醫療融資方案,明年年初會提出初步建議,讓公眾討論。現代醫療已發展成為多專業的綜合系統,我們會繼續與各醫護衛生界有關專業人士協同提供優質服務。我們亦認同中醫中藥在本港的醫療體系中的角色。政府透過有效規管,確保中醫中藥持續發展。在公營服務方面,我們會逐步把中醫門診診所擴展至全港範圍,並會在這些診所內設置電腦系統,將中醫藥臨床知識系統化。公營中醫門診診所會聘請部分本地全日制中醫學士學位課程畢業生,為他們提供進一步的培訓機會。」
(二)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後,謝志偉校長洞悉先機,於1998年秋季,在大學內首次開辦五年全日制中醫學學士生物醫學理學士(榮譽)學位課程,標誌香港現代中醫高等教育的創始,現任院長為劉良教授。2001年秋季,學院文創辦了四年全日制中藥學學士(榮譽)學位課程,成為本港迄今唯一開辦中藥學本科教育的機構。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簡稱該院)從1997年開始,開辦各種類型的中醫、中藥等持續及專業教育課程;次年開始招收碩士及博士研究生;亦於2004年開始開辦中醫學碩士(授課式)、研究生課程。
該院本着「教學與研究並重,教學、研究、醫療服務、科技開發四位一體協同發展」的基本策略,推動學院的全面發展,努力使學院發展成為中醫藥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
目前,該院擁有在讀全日制及兼讀制各類課程學員約一千八百多人,較五年前增加了四倍。學院建立了完整的師資及中醫藥醫療專家隊伍,各類全職的工作人員一百六十多人,其中教研人員佔近半。該院師資雄厚:包括蕭文鸞教授、方宏勳教授、趙中振教授等。學院每年為病者提供醫療服務數萬人次。在研究方面,學院承擔一批由香港政府部門資助的研究課題,在國際學術刊物發表研究論文的數量及水平也直線上升。學院已有多項專利申請獲美國及中國專利局受理。
教學醫院及診所
中醫藥學院附屬的三間中醫藥診所,為該院學生提供了臨床見習/實習場地:(1)香港浸會大學陳漢賢伉儷中醫專科診所暨臨床規範研究中心;(2)香港浸會大學區樹洪中醫藥診所(與浸信會醫院合辦);(3)香港浸會大學尖沙咀中醫藥診所。
此外,該院亦與本港及內地多所醫院(包括香港靈實醫院、廣東省中醫院、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以及深圳市中醫院等)合作,安排該院學生前往進行見習及實習訓練。
該院於2005年11月成立「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禽流感防治行動小組」 ,積極參與本港的禽流感防治工作。
為慶祝香港浸會大學50周年校慶,該院於2006年11月23至25日,在九龍香格里拉酒店舉辦「2006世界中醫藥大會」,世界各國中醫藥專家雲集,交流經驗,影響力深遠。
該院趙中振教授,編著有《香港中藥材圖鑑》,《香港容易混淆中藥》,《百藥圖解》和《當代藥用植物典》等書籍。
該院同學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向市民推介中醫藥知識,提高中醫藥在社會地位:從2000年起舉辦七屆大型中醫藥展覽:內容包括:正確認識中醫藥(2002),醫食養生(2003),知藥識時膳養生(2004),知醫善補(2005),天人相應談養生(2006)等。從2003年起,參加每年3月康文署舉辦的香港花卉展覽,內容包括:藥用花卉多面睇(2003),常用中草藥(2004),色香味中草藥(2005),飲食聞化(2006)和香港鮮草藥(2007),每年花展參觀看約50萬人。同學並先後出版8期《杏林新綠》,頗多貢獻。
在慶祝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十周年的時候,該院聯同余仁生,香港賽馬會中藥研究院,東華三院,仁濟醫院,基督教靈實協會,香港註冊中醫學會,香港中藥聯商會等合辦「中醫藥節」(2007年6月26日至7月1日),內容豐富,貢獻良多。
該院亦為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認可的提供進修項目機構,經常舉辦各項進修課程,深受中醫界歡迎。
(三)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中藥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中藥研究所(以下簡稱該所),成立於1976年,先後由張雄謀、楊顯榮、張樹庭、畢培曦等教授擔任所長,現任主席為梁秉中教授。該所為本港中藥研究的先鋒。
2000年1月,為響應董建華特首於施政報告中提出要將香港發展成為國際中醫中藥中心,把中藥研究中心擴展為中醫中藥研究所,並凝聚了醫學院、理學院及工程學院的150多名專才,全面地加速中醫藥研究的發展。
該所的使命是利用「實證為據」的科學方法推動中醫藥現代化,包括藥物鑑證、品質控制、安全保證、臨床實驗、中藥開發、資訊和普及教育等多項工作,並以臨床研究帶動,為中醫藥療效作科學評價,增強中醫藥的認受程度、促進中西醫藥交流及本地業界的發展,並確立中醫藥的國際地位,協助其走向產業化及國際化的道路。
中醫中藥研究所下設六個小組,並成立管理委員會,主席是梁秉中教授,協調各項工作,包括臨床研究組(中醫中藥臨床研究中心)、中藥標準與安全研究組、天然產物組、中藥開發組、資訊組、普及教育組。
該所研究人員相信中西醫藥是互相補足的;所以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西方醫療仍未有解決良方的範疇上,包括病毒感染、失調、慢性疾病、敏感及治未病等。現在正進行或計劃的有關臨床研究計劃共四十多項。此外,亦有一系列有關鑑證、安全及品質控制等實驗,加以配合。
該所的臨床研究項目有約40個:包括糖尿足潰爛,免除截肢(梁秉中教授),中醫藥減輕兒童哮喘之療效(宋銀子教授),葉下珠於乙型肝炎之療效,中醫藥於腸易激綜合症之療效(沈祖堯教授,後者與梁頌名教授合作)。該所已開發之產品包括:蟲草兒童健肺寶、抗毒補肺湯、養心專方、凝采素、適鼻靈等。
該所於2000年至2006年,共培養博士生55人、碩士生36人,為中醫藥研究注入新血。該所亦為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認可的「提供進修項目機構」,其進修項目別具特色,每次均由兩位中醫,兩位西醫進行講述,以促進中西醫的互相了解及合作;題目包括:做好準備,應付流感威脅,全面抵禦癌症狂魔,中西合治皮膚頑症,腸胃科——排泄失調、肝病等。
該所與中醫學院、園藝組,從2002年迄今參加每年「香港花卉展覽」 ,先後展示:清熱止咳中草藥,藥用花卉,食療本草,香港民間中草藥,抗流感中草藥,抗癌草藥等專題,向市民推介中醫藥知識,提高中醫藥在社會地位,貢獻良多。
(四)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以下簡稱該院),致力堷育糅合中西學術文化和知識的學生,推動中醫藥現代化、培植新一代中醫藥人才,並堅信中醫藥的發展,必繫於教育。遂於一九九六年成立中醫教育籌備委員會,並於一九九八年於理學院內創立中醫學院,主理中醫教育事宜。首任院長為江潤祥教授,現任院長為車鎮濤教授。
宗旨:興辦中醫藥教育,栽培高水平之中醫人才進行學術研究,促進中醫藥現代化之進程配合香港中醫藥政策,推動中醫藥事業之發展。
該院致力於:(1)舉辦中醫學進修文憑課程及中醫骨傷推拿文憑課程,提升在職中醫師專業水平。(2)宣揚中醫藥文化、提倡中醫藥普及教育,諸如出版中醫藥學專著、舉辦講座、研討會。(3)開展科研工作,從事基礎科學及應用開發研究。(4)開辦各中醫課程,培育新一代中醫人才:課程包括:中醫學學士學位課程,中醫學碩士學位課程,中醫學理學碩士學位課程,針灸學理學碩士課程,中藥及草藥學理學碩士,中醫藥學哲學碩士課程,中醫藥學哲學博士課程,中醫學進修文憑課程,中醫骨傷推拿文憑課程,中醫藥專題講座。
中醫學學士學位課程簡介:課程由中醫學院開辦,並得理學院及醫學院共同參與教學,目的在培養有生命科學基礎、人文思想、現代醫學知識及諳熟中醫理論與運作之中醫師。本課程包括三年半理論課及一年半臨床學習。理論課程包括生命科學、綜合基礎醫學、西醫治療原則、中醫經典、中藥學、方劑學、診斷學、中醫分科及其他文史科目。臨床學習則包括於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深圳市中醫院、東莞市石竭醫院或其他內地中醫醫院、本港中醫診所作臨床學習。
課程特色:全套課程經精心籌劃及設計,整套課程糅合中國醫藥、西方醫藥、生命科學等基要範圍,結集成教材以供使用。課程以中醫學科為本,並強調現代生命科學及基礎西醫學。本課程將特別注重教學輔導,因應個別學生需要及其潛質加以適當培訓,使盡量發展其專長。課程蒙廣州中醫藥大學協辦,由資深教授主講中醫臨床學科。課程盡力汲取本地之師資力量,邀請名老中醫來校授課,使學以致用。
該院師資力量雄厚,包括有數十年教學及臨床經驗的梁頌名教授、岑澤波教授、梁直英教授、林志秀教授等。孫外主教授並獲國家自然科技資金撥款三十萬港元,進行「針刺治療中風的臨床研究與基礎實驗」(共同承擔,孫教授為獲獎人)。
該院為使中醫學員有臨床實習機會,除在中醫學院內設教學診所,復與東華三院廣華醫院、博愛醫院、仁愛堂、那打素醫院、仁濟醫院等合辦臨床教研中心,供臨床實習。
該院編寫一套《中國醫藥文化叢書,已由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六冊,包括
《中醫文選》、《中藥學發凡》、《中醫臟腑概說》、《成方新編》、《本草研究入門》及《飲膳正要新編》。
該院集合理學院及校內專才從植物、化學、藥理及臨床試驗各方面進行研究,以三種香港及華南出產之冬青科植物為主藥,再佐以其他涼茶用料,研製成「三冬茶」。製品經實驗室化學及藥理研究、臨床試驗及工業生產,已確認其療效,成為有科學根據之保健飲料,將民間涼茶帶進科學研究範圍。是項研究獲香港特別行政區工業署資助。
香港中文大學內建有中草藥園,於2002年11月27日正式對外開放,栽種
中藥品種二百餘種,附以品種名稱、藥用價值等資料,供教學及研究用途。
該院及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進修學院,均為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認可的「提供進修項目機構」,提供多種多樣課程給中醫界進修,深受歡迎。
(五) 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
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以下簡稱該院),於2000年開始辦全日五年制中醫全科學士學位課程,並重新組建於2002年,附屬於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現任院長為童瑤教授。該院充分利用香港大學著名綜合大學優勢,借助香港大學醫學院的現代生命科學教育和研究資源,加強與內地著名中醫藥大學,如上海中醫藥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合作,注重學生全面素質培養;堅持以中醫為主體;輔以現代生命科學知識;強化務實基礎理論;注重培養實踐能力;培養現代高質素中醫人才。學院自2002/2003開始聯招收生以來,形成較為完整的中醫全科學士學位課程體系,目前在校中醫全科學位(全日制)學生共121個,已經有3屆全日制畢業生。目前學院還開辦中醫(內科)碩士學位課程(兼讀制),中醫(針灸)碩士學位課程(兼讀制),中藥藥劑學士學位課程(兼讀制),及中醫證書(西醫學習中醫)課程等。
該院中醫全科學位課程,包括以下重要部分:
(1)中醫基礎學科、中醫臨床學科、中醫經典著作學科等;
(2)生物醫學科學學科(如解剖、生理、生化和病理等);
(3)臨床教學:包括中醫各科見習、實習和西醫內科見習;
(4)通識教育。
所有生物醫學學科及大部分通識教育均以英語授課。
其他學科、見習、實習用廣東話或普通話。師資由香港木學中醫藥學院及醫學院全職教師講授,大部分教師具有20年以上經驗,包括:沈劍剛副教授、張樟進副教授等。
該院設有教學和科研實驗中心,設備先進,能運用分子生物學、藥理學、中藥質量鑒定學、免疫學等現代科學技術開展中醫藥研究。學院主要研究方向是中醫藥防治腫瘤、老年病和神經系統疾病等的臨床和基礎研究,及中藥質量控告研究。經過幾年的努力,學院與國際、內地著名大學,與香港地區其他大學,與香港大學其他學院系部建立了廣泛的合作關係,在過去幾年,該院從特區政府、大學和慈善機構獲得了十幾項的研究資助,取得一批科研成果。
該院設有中區臨床教研中心、沙宣道專科教研中心及針推傷臨床教研中心,發展中醫藥教學、中醫藥臨床研究及為市民提供優質中醫藥診療服務。該院另有香港大學─東華三院東華醫院中醫藥臨床教研中心及香港防癆會中醫診所暨香港大學中醫臨床教研中心,為培養初級中醫師和本科生實習提供優質條件。
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和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都是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中醫組認可的「提供進修項目機構」,曾舉辦治療流行性感冒和龐鼎元系列中醫學術專題講座。並於2006年7月28日至30日在大嶼山香港國際機場「亞洲博覽館」舉辦香港健康展覽國際中醫藥發展論壇暨第四屆龐鼎元中醫藥國際研討會,主題為:中國傳統養生保健,和中醫對重大、常見疾病的防治與保健等,深受歡迎。
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港大專業進修學院,舉辦很多中醫各科進修課程,筆者曾參與王紀慶教授主講的西醫基礎醫學課程,介紹人體每個系統的解剖生理和病理,有時輔以實物,獲益良多。
香港大學近百年來在醫學教育、科學研究、醫療工作上成績卓著,其學術地位在國際上名列前茅。希望能夠在中醫中藥的科研教育方面,後來居上,再攀高峰。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