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之路六十年見證》 (中) 劉敏如教授 、李興培教授

 

劉敏如教授1劉敏如

李興培教授_照片李興培教授

三、六十年中醫藥事業的崛起與復興。

(一)新中國為中醫帶來無限生機

        1950年8月毛澤東主席為第一屆全國衛生會議上題詞:“團結新老中西各部分醫藥衛生人員,組成鞏固的統一戰線,為開展偉大的人民衛生而奮鬥”;將“團結中西醫”制定為我國衛生工作的四大方針之一。1953年毛澤東嚴厲批評當時衛生部某些負責人歧視中醫的錯誤時說:“祖國醫遺產若干年來不僅未被發揚,反而受到輕視和排斥,對中央關於團結中西醫的指示未貫徹,中西醫的真正團結也未解決。這個問題一定要解決,錯誤一定要糾正”,在處理繁忙國事中,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及時發現衛生部推行著一個相當嚴重的歧視、排斥和扼殺中醫的政策,已引起全國中醫界和有識之士的強烈憤慨和反對。在查明事實真相後,果斷地把對此負有主要責任的衛生部黨組書記、部長賀誠及副部長王斌撤職。從此中醫事業開始複甦,中醫藥受國家保護,為“中醫大國的崛起”開闢了新篇章。1954年,毛澤東指出中醫藥是一個“偉大的寶庫”1954年10月20日,《人民日報》根據毛澤東的批示發表社論“貫徹對待中醫的正確政策”。

        1955年,衛生部中醫研究院(後更名中國中醫研究院,現名中國中醫科學院)成立,周恩來題辭:“發揚祖國醫藥遺產,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相繼,一批有名望的中醫進入各級醫院;中醫被遴選進入各級人大、政協和政府。肖龍友、葉橘泉和承澹安三位老中醫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6年周總理親自批准在北京、成都、上海和廣州成立四所中醫學院,從此中醫藥納入國家高等教育。1958年,毛澤東在衛生部黨組關於開展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的報告上批示:“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中央政府對中醫工作相當重視,當時我國生產的西藥97.4%是仿自國外的,成本高,難以滿足需要,採用中醫藥治療急性傳染病乙型腦炎、麻疹肺炎、腺病毒肺炎、瘧疾、鉤端螺旋體病和流行性出血熱等,屢獲卓效而震撼中外醫學界。

        勇闖西醫百餘年來治療急腹症禁區,宮外孕等急腹症。中醫正骨秘法和小甲板固定治療骨折,骨痂形成快,且在避免石膏固定引起肌肉萎縮方面具有優勢;枯痔散與掛線秘法用於痔漏療效明顯提高;無私奉獻出的季德勝蛇藥,成了邊防戰士和野外工作者的“保護神”;又如心腦血管疾患、急慢性肝腎病、多臟器衰竭綜合征、潰瘍病、糖尿病、痛風、頸椎病和白塞氏病等大量急難病症,許多西醫病因不明或縱已搞清但苦無良藥之病症,中醫往往能取得顯效,起到了現代醫學無法解決的作用。僅11年(1955-1966 年)時間,在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中取得不少可喜成績,為中醫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初步基礎,廣大中醫界人士歡欣鼓舞地迎來了中醫事業的第一個春。

(二)“文化大革命”搞亂中醫文化,中醫後繼乏人乏術

        但是由於歷史原因,歧視中醫的流毒仍然潛在,衛生主管部門對中醫工作重視不夠,存在著不少問題:中醫院校辦學沿襲西醫模式培養人才,西醫課內容多,必然成了不該是“主課”的“主課”;忽視中醫經典和理論,即使曾推行一段時間“師帶徒”,滿師多年,工資待遇無法合理解決;中藥劑型改革開始走向“西化”等等,中醫事業未能得到應有發展。

        在二十世紀60年代中期,一些資深名老中醫發現中醫工作存在一些嚴重問題,以北京中醫學院李重人為首的五位老中醫教師投書中央,反映情況和提出建議,可惜為時己晚,瞬間人類歷史上的一場空前大浩劫──“文化大革命”在神州大地上爆發。昨天還孜孜不倦地從事醫教研工作的老中醫們,一夜間成為“封建餘孽”,“五老上書”被貶為“五鬼書”,他們因此受到種種極不公正的待遇,中醫藥事業淹沒在懷疑一切、打倒一切的“橫掃一切牛鬼蛇神”、“蕩滌一切污泥濁水”的口號聲浪中,很多名老中醫被當“封資修”和“牛鬼蛇神”批鬥,監督勞動,有者含冤死去。一些人把中醫“形左實右”地簡單化為“一根針”、“一把草”,提出“一個月普及中醫”,個別地方提出“兩周普及中醫”,甚至各行各業都可以辨中醫班,其結果貶低了中醫學術,搞亂了中醫隊伍,留下的後遺症非淺,中醫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受到很大破壞,中醫工作一片紊亂,進而逐漸萎縮,中醫藥人員由建國初期50 萬人,銳減到1978 年的25 萬人。“文革”對文化道德的破壞、對科學意識形態的攪亂,潛在流毒很深,一時間將古今中醫文化、中西(醫)混為一潭,中醫隊伍不穩定,後繼乏人乏術等重大問題更加突出。中醫事業好不容易盼來的第一個春天就這樣短暫地過去了。

(三)改革開放迎來中醫藥事業發展的“第二個春天”

        禍國殃民的“四人幫”被推上歷史的斷頭臺,“文革”結束。中醫界欣慶“劫後餘生”,百廢待興。但是,由於十年“文革”的破壞,存在的大量問題顯露無遺,在中醫醫、教、研和管理工作上有待重整理順,先後有四川老中醫李仲愚向全國人大彭真委員長,廣東老中醫鄧鐵濤向徐向前元帥、繼與多位全國名老中醫連署致函中央,全國人大常委、北京老醫董建華院士等數位老中醫聯名致函中央,衛生部離休老領導呂炳奎向彭真委員長、譚震林副委員長等致函,為發展中醫藥事業建言獻策。上上下下,為著中醫事業的再次複甦不斷謀劃、奔波和操勞,過中情節,中醫界老一輩人士至今難以忘懷。

        1978年9月7日,鄧小平受命第三次復出,在撥亂反正和日理萬機之中,鄧小平對中共衛生部黨組《關於認真貫徹黨的中醫政策解決中醫隊伍後繼乏人問題的報告》上批示:“這個問題應該重視,特別是要為中醫創造良好的發展與提高的物質條件。建議以中央名義加一批語轉寄下去。”不久,中央撥出4000萬元專款支援中醫事業,這在當時國家剛從“四人幫”致令國民經濟瀕臨崩潰邊緣中解脫出來不久,的確稱得上是一筆“雪中送炭”的钜資!

        為保證中醫事業有力發展,1986年成立了國家中醫管理局,兩年後擴權成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投資建成幾個原大區性質的中醫臨床基地,值得一提的是1984年2月,四川省率先全國第一次以政府名義提出“振興中醫”的口號,並以《決定》的形式,從政策、組織、經費等方面給予扶持,為此,國家衛生部特授予四川“振興中醫工作的先聲”稱號,號召全國中醫藥學習四川。在不長的時間裡,從統計資料來看,全國有3900多所中醫院,四川省就有180多所中醫院,中醫院對中醫藥的發展和學術推進起到舞臺和陣地的作用,給中醫創造了一個發揮優勢與特色的用武之地。各省市縣中醫院陸續建成10個急症室,中藥製劑研製有很大發展,全國性學術交流活躍,陸續推出了一批中醫藥科研成果。

        中央第四代領導集體極為重視中醫工作,1982年五屆人大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寫明“發展現代醫藥和我國傳統醫藥”, 從根本上確立了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性質和特點,確立了中國傳統醫藥在醫藥衛生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這就是全世界絕無僅有的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特色所在!1996年12月9日江澤民強調:“要正確處理繼承與創新的關係,既要認真繼承中醫藥的特色和優勢,又要勇於創新,積極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促進中醫藥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實現中醫藥現代化,更好地保護和增進人民健康”;1985年中共中央書記處關於衛生工作的決定中指出:“要把中醫和西醫擺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一方面,中醫藥是我國醫療衛生事業所獨具的特點和優勢,醫藥事業發展有力的保障,中醫不能丟,必須繼承和發展。另一方面,中醫必須積極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現代化手段,促進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堅持中西醫結合的方針,中醫、西醫互相配合,取長補短,努力發揮各自的優勢”。

        1991年全國人大七屆四次會議上,決定把“中西醫並重”列為新時期我國衛生工作五大方針之一。胡錦濤主席在第35次中央政治局學習會上,對扶持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事業發展作出明確指示。在2007年10月舉行的中共十七大,胡錦濤將堅持“中西醫並重”寫入所作報告中。在討論中,有代表建議為有利於“中西醫並重”方針得到真正貫徹落實,建議加入“扶持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事業的發展”的內容,中央欣然採納了這一建議,在修改後的報告中加入了該內容,體現了對中醫藥和民族醫藥的一貫政策。溫家寶總理2004年11月三次對中醫藥工作作出批示;2005年為《中醫雜誌》創刊50周年題詞:“實行中西醫結合,發展傳統醫學”;在2007年3日5日十屆五次全國人大會上所做《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大力扶持中醫藥和民族醫藥發展,充分發揮祖國傳統醫藥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2008年3月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制定和實施扶持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事業發展的措施”,此後,每年人大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均有發展中醫藥事業的具體指示。適此,有關中醫政策相繼頒佈,大力開展中醫藥各項工作。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在分管國家衛生工作期間,代表黨中央站在國家發展戰略高度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域,對中醫事業的發展多次做了重要指示:2004年2月19日吳儀在全國中醫藥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抓好繼承創新,大力支援中醫藥事業發展。”,還特別指示“要起草制定和實行與中醫藥相關的法律法規,充分體現中醫藥的特點,積極鼓勵和扶持中醫藥的發展。在中藥、民族藥的審批中,要制定區別審批西藥的標準。”;2007年1月11日吳儀在全國中醫藥工作會議上指示:“堅持貫徹落實中西醫並重的方針,對中醫藥事業的支援要落實到具體措施上,落實到解決實際問題上”,鼓勵發揚中醫藥“治未病”的預防理念。她親率國務院20多個部委辦局主要領導與會,拉開了“舉國體制”、全力支援中醫事業的序幕。

        2007年6月4日《求是》雜志全文發表吳儀的重要講話:《推進繼承創新發揮特色優勢,堅定不移地發展中醫藥事業》,為中醫藥事業發展進一步指明了前進方向。2007年7月7日,吳儀副總理參加在北京中華世紀壇舉行的“中醫中藥中國行”大型科普宣傳現行的啟動儀式,中共中央宣傳部、全國人大科教文衛委員會、全國政協教文衛體委員會、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教育部、科技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農業部、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國家藥監局、計生委、總後衛生部、中華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中國科協和中華慈善總會等17部門或單位領導,同中央與首都新聞單位,以及1,000多各方面代表參加此盛典。主題是:“傳承中醫國粹,傳遞優秀文化,共擁健康和諧”,目的是:“面向基層,服務農村,惠及百姓”。2007年8月30日吳儀出席全軍中醫藥技術大比武總決賽,並發表重要講話《堅定不移地大力扶持和發展中醫藥事業》,9月4日《人民日報》全文刊發,更加有力地推動了我國中醫藥事業和軍隊中醫藥工作的開展;2007年11月28日,吳儀在世衛組織和中國國家五部委(科技部、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藥監局、國家知識產權局)聯合舉辦的“中醫藥國際科技合作大會”開幕式上強調,中國政府歷來高度重視中醫藥事業的發展,並把“中西醫並重”作為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一貫堅持的方針,始終強調要更加注重中醫藥的繼承與創新,不斷增強中醫藥服務能力,切實加強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繼續加大對中醫藥事業的支援力度,也就是要堅定不移地大力扶持發展中醫藥。

        2007年3月宣告成立“國務院中醫藥工作部協調小組”,組長由吳儀副總理兼任,成員包括20個部委局或副部委局領導。該機搆負責對中醫藥工作的宏觀指導;研究擬定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方針政策;協調解決中醫藥事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督促檢查有關政策措的落實。協調小組在中醫藥局設辦公室,主要負責協調小組的日常工作,研究提出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政策建議,督促落實協調小組議定事項,承辦協調小組的其他事項,專門破解“中醫藥難題”。2008年1月25日,即在全國中醫藥工作會議第二天的討論會上,代表們建議儘早召開協調小組第一次會議,研究制定扶持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政策意見;建議以中央、國務院名義出臺關於扶持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決定或意見,建立一個長效穩定的服務保障機制;建議在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方案中落實好扶持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政策要求;加大政府投入……加大對中西部的扶持時,也能夠照顧到東部地區”,“人才培養要將師承教育與高等教育相結合;建議建立長效機制,加強野生中藥材資源的保護和合理使用,加強中藥材種植的監管力度,爭取對中藥材種植生產源頭的管理”,這是我國有史以來,中央政府對中醫藥事業採取的最大的支援行動,也就是把“舉國體制”進一步具體化。隨著國務院中醫藥工作協調小組的成立,《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醫藥創新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衛生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中醫藥國際科技合作規劃綱要》、《醫藥工業“十一五”發展指導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相繼制定和實施,中醫藥的繼承、創新、現代化、國際化明顯加快,必將在維護人民群眾健康、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007年3月22日國務院16個部門(包括科技部、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藥監局、教育部、國家民委、農業部、商務部、文化部、人口計生委、國家質監總局、國家林業局、國家知識產權局、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在北京聯合發布實施《中醫藥創新發展規劃綱(2006-2020年)》。這對我國政府全面推進中醫藥創新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衛生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明確中醫藥發展戰略,2007年5月21日國務院向各省市自治區政府,國務院各部委、直屬機搆發出通知,要求認真貫徹執行。綱要明確指出我國將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和重要作用;堅持中西醫、中西藥並重,實現中西醫藥協調發展。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做好中醫藥繼承和創新工作。制定扶持中醫藥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大政府對中醫藥事業的投入,全面實施名院、名科、名醫和名廠、名店、名藥的發展戰略。

        國務院衛生部、環保總局、發展改革委、科技部、教育部、國務院法制辦和中醫藥管理局等18個部委辦局聯合制訂了《國家環境與健康行動計劃(2007年-2015年)》。2007年11月12日在衛生部網站發布,其中要求“充分利用中醫藥古籍文獻研究、養生康復及辨證論治等理論知識和經驗積累,發揮中醫藥“簡、便、驗、廉”的特點,開展中醫藥對環境污染相關疾病及環境污染所致亞健康的幹預研究,提出幹預措施。推廣中醫藥保健養生方法,增強人體對環境污染的抵抗力,預防和延緩環境污染相關疾病的形成”。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務院所屬(國中醫藥管理局與國家民委、衛生部、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財政部、人事部、勞動保障部、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知識產權局等)11個部委局聯合發布了《關於切實加強民族醫藥事業發展的指導意見》。衛生部副部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在會上介紹“十一五”期間,“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將和國務院相關部委共同推進民族醫藥事業的發展”。中央將撥出巨額資金,重點建設一批重點民族醫醫院和農村民族醫醫院,不斷提高民族醫藥的服務能力和服務水準;重點民族專科專病;民族藥制劑能力建設;藥房建設;常見病、多發病民族醫藥適宜技術推廣;以及老民族醫藥專家經驗繼承、文獻挖掘整理;民族醫藥高校教材編寫和民族醫藥重點學科建設。要求各有關部門和各級政府通力合外,全社會支援,切實釆取有力措施,完成好《指導意見》佈署的各項工作。

        國家不斷增加的財政投入為中醫藥事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質保障,也為儘快改變中醫藥基礎差、底子薄的現狀,推進中醫藥繼承創新,實現中醫藥事業又好又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據2008年12月24日中國醫藥報導,2008年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科技部等有關部委本年度共安排中醫藥專項資金逾35億元,用於支援中醫醫療、教育、科研、文化、中醫醫院基礎設施建設等多個網域,據瞭解,自1986年開始財政部、國家計委每年安排近1億元全國中醫藥專項資金,近幾年中央財政對中醫藥投入持續增長,2008年超過35億元的投入力度更是前所未有,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高。

        經過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積極協調,並在各地中醫藥管理部門的大力支援下,2008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共安排專項資金22億元,支援全國159所地市級以上重點中醫醫院(含中西醫結合醫院、民族醫院)、208所縣級中醫醫院(含民族醫院)業務用房改擴建,支援276所縣級中醫醫院配置醫療儀器裝置。財政部會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安排中醫藥專項資金11億多元,用於支援開展中醫醫院中藥製劑能力建設、縣級中醫醫院中藥房建設、鄉村醫生中醫專業中專學歷教育、農村醫療機搆中醫民族醫特色專科專病建設、基層常見病多發病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縣級中醫醫院急診急救能力建設、城市社區中醫類別全科醫師培訓以及中醫藥知識宣傳普及。中央財政對中醫藥知識宣傳普及的大動支援,項目共安排專項資金3100萬元,覆蓋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力圖通過中醫藥宣傳現行、普及中醫藥知識、推進中醫院文化建設等,弘揚中醫藥文化,使廣大人民群眾充分認識和利用中醫藥的獨特優勢。

        科技部也日益重視中醫藥自主創新研究,當年度也投入中醫藥科研的資金超過1.5億元。“973計劃”穩步增加了對中醫理論基礎研究專項的支援力度,在臟腑相關理論、灸法理論、藥性理論等方面新增了4個項目;“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新增了“中醫外治特色療法和外治技術的示範研究”項目;中醫藥工業科研專項今年新設立44個項目。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同確定了16家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單元,項目計劃總投資40多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投入10餘億元,將於2009年全面啟動建設。我國是多民族國家,各民族也有自己的傳統的民族醫藥,均是我國傳統醫藥學的組成部分,在防治疾病中有其特色,建國前夕少數民族的傳統醫藥已處於瀕臨滅絕的悲慘境地。建國後,在國家的民族政策和中醫政策竭力扶持下,截止2006年底,全國建成民族醫藥高等學校(系)14所,開展蒙、維、傣、朝、壯、苗等民族醫藥專業教育,在校生約1.7萬人,藏醫、蒙醫均開設了博士、碩士學位教育。藏、蒙、維、傣等15個民族設有本民族醫醫院196所,病床6885張,民族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5418人。民族醫藥研究所35所,出版涉及19個少數民族的醫藥典籍83部、著作100餘部,35 個民族發掘整理了本民族醫學資料。民族醫藥企業156餘家,通過GMP認證90多家,生產906種成藥、藥材230種,年銷售50億元。

        中央重視,主管部門積極落實,2009年新春伊始,召開了全國衛生會議,衛生部長陳竺做了題為《學習實踐科學發展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努力開創衛生改革發展的新局面》的工作報告,全面佈署了衛生工作,並於2009年1月12日在全國中醫藥工作會議上作了重要講話,強調中醫工作是衛生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全面貫徹中醫政策。

        中醫事業形勢喜人,相繼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勢態,如中醫院校招生規模擴大;北京、上海、成都、廣州、南京、武漢、瀋陽和西安等含“大區”性質的大型中醫臨床基地,得以分期分批投钜資建設;省、市、縣級中醫院陸續建立;中醫藥科研機構有所增加;中醫醫、教、研成就不斷湧現;中外學術交流日趨活躍,國際上“中醫熱”再度興起。

        2003年“非典(SARS)”肆虐神州大地及世界一些國家和地區,為防控這人類歷史上首次遭遇的新的暴烈傳染病,中央下達史無前例的全民總動員令,高度戒備,胡錦濤主席和溫家寶總理及時指示中醫介入治療。中醫界未負中央厚望,防治“非典”療效有如治療“乙腦”一樣的出乎意料之好,其重大成就,得到廣大人民、政府和WHO的充分肯定。中醫藥被世人刮目相看,以戰“非典”大獲全勝為契機,回擊“科學主事義”砥毀。

        在不斷總結和改革中,24個省(區、市)頒布了地方性中醫藥法規,中醫藥法制化建設步伐有所加快;以中醫醫院等不同形式的城鄉中醫藥服務基本形成網絡,成為我國衛生服務體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在農村初級衛生保健和城市社區衛生保健等基層工作中所發揮的中醫服務優勢和特色,符合國情地方便了基層群眾防病就醫;在應對突發性公用衛生事件、防治重大疾病方面中醫藥積極投入作出了貢獻;多層次、多形式的中醫藥教育在改革中逐漸形成規模,培養出的一代名醫和大批中醫藥人才活躍在中醫藥醫、教、研、工、貿、管崗位;中醫藥和民族醫藥文獻的挖掘和整理正加緊進行,一批老中醫藥專家和民族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的繼承也正在跟進。扶持和建立的具中醫藥特色的臨床重點學科和專科已初顯其成效;中醫藥學中重要的“治未病”理念正在被重新認識和加強,中醫藥在預防、保健、養生、康復等網域的優勢和作用將更加突出。對中醫藥的科研正在加強基礎設施和支撐條件,以能形成全社會、多學科、多部門參與的格局;中醫藥基礎、臨床以及中藥新藥的研究,必須按中醫藥自身規律進行己提至重要議程;具特色和優勢的中醫藥民族產業,已成為醫藥和健康產業中的一支生力軍;中醫藥的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得到重視和加強;中醫藥國際交流與合作日益活躍,中醫藥走向世界的步伐不斷加快,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國家政府和民眾的認同。

        香港回歸祖國13來,在特區政府大力支援下,香港中醫藥事業在立法、規管、教育、科研、交流、與合作及中醫醫療與保健方式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1999 年特區政府通過《中醫藥條例》為香港中醫藥的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隨後成立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將中醫藥納入政府認可的社會服務體系。1998年香港浸會大學率先開辦五年制全日制中醫藥學院,陸續香港大學、中文大學等也開辨了中醫藥學院或機耩;澳門特區也陸續成立了中醫藥研究機構,有祖國作堅強後盾,港澳臺中醫工作必將大踏步前進,實現跨越式大發展。

        中醫藥在競爭香港高層次科學基金項目能力明顯增強,資助項目數量和資助金額大幅上升。特別是香港賽馬會出資5 億港元設立的香港中醫藥研究院的成立,有力地促進香港中醫藥的應用研究和產品開發。香港人才匯入計劃較早接受的人才匯入是進階中醫人才,由香港慈善集團東華三院與香港五所大學合作,率先開辦了五個中醫藥臨床教研中心,為香港承傳和發展中醫藥事業做出了良好開端。目前已陸續增加公立中醫診所,將中醫門診服務逐步納入香港的公立醫院系統。中藥的研究和開發方興未艾,為國際化的中醫藥醫療及科研中心,為內地與香港在中醫藥網絡開展更加務實的交流與合作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蘊涵了巨大的市場潛力,香港中醫藥事業肯定將迎來發展的新階段。但由於香港百年英制歷史的特殊環境:中醫流於民間不受政府保護,加之受殖民文化影響,對中醫藥的地位和作用得不到應有的承認,影響至今,現有的醫療規定和管理部門的認識還不適應形勢發展,尚待持續加強發展力度。

        澳門回歸後經濟發展空前,建立中醫學術團體如雨後春筍,紛紛活躍中醫學術,澳門大學成立了中華醫藥研究院,澳門科技大學成立了中醫學院;《內地與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為推進粵澳更緊密合作,推動科學發展和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澳門特區政府已與廣東省政府取得一致共識,將於珠海橫琴設立澳門中醫藥科技產業園(稱橫琴中醫藥科技產業園),雙方將以合資公司形式開發及經營管理產業園,澳門佔51%股權,廣東省佔49%。2012年11月23日在澳門成立了澳門中國中醫藥文化研究促進會,受到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澳門特區政府,以及中醫學術界、中醫藥名家、有關企業的大力支持。可以預言,中醫藥走向國際科學話語,兩港將具前沿意議。我們希望三地中醫藥界同仁能夠抓住機遇,優勢互補,更加緊密合作,共同促進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和中醫藥現代化,為民眾健康作出更大的貢獻!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陸續為發展中醫藥事業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戰略決策,中醫藥事業再一次從逆境低谷中走出,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與活力,中醫界親切地將這個新的發展機遇期稱作“中醫事業的第二個春天”。

        國際上對中醫的發展形勢十分關注。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在成立的短短5年的時間裡,已發展成為一個擁有來自五十多個國家近200個學術團體,促進了中醫藥的國際交流,提高了中醫藥在海外的學術和醫藥水準。WH0 總幹事陳馮富珍女士於2007年10月30日在北京會見王國強時,充分肯定了中國在傳統醫藥取的成績及對世界各國醫療保健事業所做出的貢獻,“感謝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工作報告中,對發展中醫事業做出的政治承諾”。她愉快地回憶起她在競選世衛總幹事期間接觸過30個國家,其中絕大多數國家的衛生部長希望瞭解推動傳統醫藥發展的那段經歷。“中醫藥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在預防、治療、保健和康復各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發展中醫藥與世衛組織宣導的為民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的醫療保健服務的目標相一致。希望中國繼續在本國發展中醫藥事業的同時,把經驗和體會交流給其他國家,與世衛組織其他成員國分享經驗,為人類健康做出更大的貢獻”。彼時,這一彪炳千秋萬代的業績,必將永載人類健康事業的光輝史冊。

        2008年對全球傳統醫學的發展是一個重要裡程,借世界衛生組織成立60周年之際,在北京召開了首次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學大會,來自74個國家的1500名代表參加了會議,此次會議的成功舉辦,不僅推動世界各國傳統醫學的發展,也向全球展示了中國中醫藥的發展,察看了中醫藥在中國衛生服務體系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統觀上述,我國政府近幾年來,特別是2007年起為中醫藥的發展採取了若干重大戰略措施,尤其中央斷然密集地用“舉國體制”堅定地支援中醫和民族醫藥,在中國和人類歷史上是空前的,是“執政為民”的生動體現。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曹洪欣在2008年1月25日,即全國中醫藥工作會議第二天發言中深有體會地說,去年他“參加國家科技專項論證工作時,感覺到很多著名西醫大家及其他學科的院士都對中醫藥有了進一步的深刻認識,他們對國家重大計劃中如何發揮中醫藥的作用寄予厚望。現在我國醫學的兩個重大專項中,中醫藥都佔有相當的份額”,表明中醫工作開始邁入第三個發展機遇期,中醫藥工作更嶄新局面之開創,近在咫尺。

        中醫藥發展的第三個春天在望,近期關於中醫的爭論,個別人對中醫的詆毀言論從另一方面來說能引起人們的反思,包括社會層面一些智者的反思;能促使政府更加關注和支援中醫。也“應該認識到中醫發展中所存在的問題的複雜性和艱巨性,包括社會觀念、輿論和政府的政策、體制、機制等問題,也有醫院的管理、學校的教育等問題。文化的崛起跟國家實力的盛衰息息相關”,所以應當及時“抓住國家崛起這難得的機遇,發展壯大中醫事業”。“中醫不僅僅是符合未來醫學的發展,甚至是符合中國整體發展態”。日前,人們往往把醫療看作一個消費商品,而且對中醫文化對中醫不信任、不接受,因此,要考慮從教育上去改變人們的觀念,包括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從事中醫藥工作,學習中醫、發展中醫。“中國特色的醫療衛生體系,必須中西醫並重,把中醫提升到主流醫學地位”。“由於中醫在亞健康治療方面的優勢,歐美國家的人非常喜歡中醫。許多國家也都在進行醫療改革,想跳出目前的西方醫學形態,尋求新的醫療模式。中醫藥是我國特有的寶貴財富,應該大力發展”。我們一是要在理念上堅持,二是要用現代化的手段方法研究。資訊是個整體,和中醫的整體論相符,資訊化是中醫乃至中華文化的機遇,要利用現代資訊技術對中醫認識、發展、傳承、創新”。高層專家們從戰略高度著眼,進行入木三分的剖析,卓有見地的高深見解,再度為“抓住國家崛起發展中醫”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撐。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