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不改色

“面不改色”一詞出自元代秦簡夫的《趙禮讓肥》第二折:“我這虎頭寨上,但凡拿住的人呵,見了俺,喪膽亡魂,今朝拿住這廝,面不改色。” 說的是被擒之人面無懼色,沒有被對方的氣勢嚇得面無血色。後世用來形容遇到強大刺激也能從容鎮定,有如此好的心理素質自然成了很多人希望能夠修煉到的境界。
面不改色,也有的是生理特點使然。能在酒桌上面不改色就是由於這種人缺少能將乙醇轉化為乙醛及將乙醛轉化為乙酸以便代謝掉的兩種酶,他們雖然在社交場合受到歡迎,但酒精中毒的可能性卻高於飲酒易面紅的人。
   在中醫學中,面色是否隨外界刺激而改變有很重要的診斷意義。中醫學重視望診,一眼望去最先看到的是面部,中醫分析人體的面色有主、客色之分。“主色”指的是人天生的面色特點,如帶有家族特點的面色偏白或偏黃,也指人體發病時面色會表現出病位所在臟腑的五行特點,如肝病患者面色偏青,脾病患者面色偏黃等。“客色”指的是人體受到外界刺激後面色的改變,如受熱、運動或喝酒可令面色變紅,受寒或驚嚇可使面色變白變青。有經驗的醫師通過觀察主、客色的變化可以判斷病情的發展方向。如果患者運動後面色由先天或病色變紅了,說明人體正氣能夠對外界刺激作出適當的反映,這稱為“客色勝主色,其病為順”;相反“面不改色”的人就是“主色勝客色,其病為逆”了。